2023年8月的某个下午,手术室一如既往地忙碌着。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:接到急诊手术通知,一位61岁女性病人因心脏手术术后出现大出血,需要紧急胸腔探查止血。值班医生刘海勋接到电话后,迅速理清思绪,需要应对的问题有条不紊的在脑海中一一浮现:病人多久之前做的手术?做了什么心脏手术?手术是介入还是开放形式?出血的部位和原因是什么?是否是饱胃状态?病人目前情况如何(特别是心肺功能)?等等;刻不容缓,刘海勋医生马上联系管床医生了解病情,经过短短几分钟,刘大夫就把病人情况大致了解清楚了。
患者,女性,61岁,因“胸闷头晕1天”入院,既往于2023年8月4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行心脏房间隔缺损组织修补术+TVP成形术,术后一直口服华法林抗凝药物,8月21日在外院复查凝血功能提示INR11.8,后行胸腔穿刺术见血性液体,考虑口服抗凝药后血胸形成,当地医院给予维生素K1拮抗治疗后立即转入我院胸外科。
大致了解患者病情后,刘海勋医生长舒了一口气,出血原因初步判断是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是心脏外出血,而不是最让人担心的心脏手术部位及心包内出血,后者很有可能需要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进行手术,不仅手术风险巨大,麻醉方式与麻醉处理也截然不同。但是目前情况仍不乐观,病人因为持续的出血已经出现休克表现,必须马上输血,考虑患者病情危重,刘海勋医生立即通知护士联系输血科送血,同时向科室主任陈华燕汇报病人情况,随后便立即开始麻醉前准备。
患者入手术室后,生命体征提示:心率120次/分,血压83/54mmhg,脸色苍白,呈休克状态。刘海勋医生迅速对患者进行了查体,评估患者病情后,在科主任陈华燕的辅佐下,迅速完成了全麻插管和动静脉穿刺;同时由于先前及时的调血,新鲜的红细胞和血浆几乎和病人同时到达了手术室,病人很快的输上了血,血容量得到了充分的补充。
↑输血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
术前的动脉血气提示血红蛋白只有81g/L,及时的输血让病人安全的度过了第一道坎!
↑麻醉科陈华燕主任和刘海勋医生细心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
↑麻醉医生和胸外科医生密切配合
↑胸腔内清理出的血凝块
经过对病人术前病情的准确评估和术中娴熟到位的麻醉管理,病人术中的血压和心率趋于稳定,也让手术台上的外科搭档打消了顾虑,彻彻底底的将病人胸腔中的血凝块都清了出来,第二道坎也顺利度过。
手术结束后病人顺利清醒,安全拔出气管导管后送出手术室。一场看似无比凶险的手术,经过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默契配合、细心把关,顺利把病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,最终让病人转危为安!